深圳新闻网2025年1月4日讯(深圳特区报记者 尹春芳)汉字是中华文化的核心,文化传承的载体,是中华文明的象征。2024年,“从蛮荒出发:当代汉字艺术展”作为深圳美术馆第二十三届当代艺术展览于1月3日在深圳美术馆(新馆)开启。从现代书法到书法艺术,从架上艺术、空间装置再到影像艺术,此次展览共展出了王冬龄、徐冰、任戎、魏立刚四位艺术家近40件作品,展现中国当代艺术家围绕中国的汉字、文字所进行了一系列的艺术实践和成果。
在中国,汉字的书写是一门独特的艺术。而到了21世纪的今天,人们又看到了在当代艺术的发展中借助于各种艺术符号来发展当代艺术的表现,并成为一种国际潮流。在展览中,观众可以看到,艺术家将自己作为方法,运用新的思考角度与艺术呈现形式,激活了“汉字”的文化价值与历史意义,既呈现了汉字的艺术魅力与文化底蕴,也让文字的“书写”在当代艺术语境中获得了新的生命力。
此次展览的学术主持、策展人陈履生表示,此次展览所选择的4位艺术家就是4个独特的个案。他们中既有中国当代艺术发展具有里程碑的历史性回顾,又有深具影响与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重要的现实问题的思考,还有具有代表性的以汉字为基础的激发中国当代艺术创作的不懈努力。在这样一种跨越数十年的历史发展中,以文字符号为基础的中国当代艺术的表现,在国际当代艺术的发展过程中越来越受到关注,其影响也越来越广泛。相信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国文字和中国书写所具有的自身的魅力,以及基于书写这样一种特别的方式所带来的特别的文化感觉。
此次展览的执行策展人游江认为,虽然此次展览从文字的角度切入,主要选择了四位艺术家文字主题的相关创作,但是四位艺术家无论是在创作观念上,还是呈现方式都不尽相同且具有鲜明的个人特色。整体来看,四位艺术家从全球文化视野出发,通过不同的方式切入到中国书法艺术的形式之美与内在文化精神的表现之中,他们在自己的创作中不断探索汉字及书法在当代艺术中的可能性及意义,他们立足当代生活的经验和社会现实,既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当代转化,也通过不同的创作方法论,以汉字作为主要线索展开了一系列具兼具艺术性和当代性的艺术实践和文化思考。
“此次展览中的四位艺术家在艺术创作中各自拥有自身的教育背景和创作方法论,具有共性的地方也存在着差异,这次展览通过策展人的学术研究和梳理,整合了四位艺术家与文字相关而进行一系列的艺术实践和艺术创作成果”,此次展览的执行策展人杨世武说。
深圳美术馆自2002年以来举办了一系列当代艺术展,这些展览从一定学术角度梳理了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脉络,呈现了当代艺术创作风格和现状,不仅产生了广泛的学术影响,也为深圳美术馆收藏了一批优秀的中国当代艺术作品。
近年来,深圳美术馆不断邀请国内知名学者和策展人策划大型当代艺术展,通过不同策展人不同的学术视角,研究、梳理和呈现中国当代艺术创作的新风格和新趋势。新世纪的前十年,他们确立了美术馆阶段性的学术目标和研究重点,围绕“图像转向”的主题,主办了一系列具有学术性和影响力的当代艺术展览。
比如,“观念的图像——2002中国当代油画邀请展”“图像的图像——2003中国当代油画邀请展”“居住在成都——2004中国当代油画邀请展”“缘分的天空——2005中国当代架上艺术”“嬉戏的图像——2006中国当代艺术邀请展”“历史的图像——2009当代艺术邀请展”等一系列展览。这些展览,围绕“图像转向”这一学术主题,突出了在东西方文化交流日益深入的大背景下,在读图时代的新境遇下,中国当代艺术家主要在架上绘画中的新的图像叙事及其表现。
2014年以来则主要从传统技艺和传统文化的当代转换入手,组织和策划了一系列不同主题的当代艺术展览,如“流痕——中国当代艺术展”“文兮归来——中国当代艺术展”“线:传承与发展——2019深圳美术馆当代艺术展”“当代之当代——2021深圳美术馆当代艺术邀请展”等,一方面这些展览呈现出中国当代艺术由观念性、革新性、批判性向审美性、人文性和技巧性的回归的趋势;另一方面,它们亦呈现了中国当代艺术家对于传统的继承与拓展,展现了中国当代艺术家个性化的艺术风格与丰富的创作面貌。
据悉,该展将持续至3月11日。
(图片由主办方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