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打造知识产权证券化特色品牌,一纸专利变成经济收益 让海量知识产权“动”起来“活”起来
2025-01-04 08:37
来源: 深圳特区报

深圳打造知识产权证券化特色品牌,一纸专利变成经济收益 让海量知识产权“动”起来“活”起来

人工智能朗读:

深圳新闻网2025年1月4日讯(深圳特区报记者 何泳 通讯员 林维) 作为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建设示范城市,如何让海量的知识产权“动”起来、“活”起来,并转化为一种要素、一种财富、一种动能?深圳所作的最新探索是将知识产权证券化。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布《关于推广借鉴上海浦东新区、深圳、厦门综合改革试点创新举措和典型经验的通知》,深圳有8条综合改革试点经验获全国推广,打造知识产权证券化特色品牌名列其中。

深圳加快构建特色知识产权金融生态体系,形成了可推广复制的知识产权证券化“深圳经验”。通过知识产权的证券化,融得的资金“活血”源源不断注入企业。尤其对轻资产、无房产抵押的科技创新型企业而言,更是雪中送炭。截至2024年底,深圳累计发行规模近217.41亿元的98单知识产权证券化产品,惠及1473家企业,发行规模及发行量排在全国前列。

为科创企业提供全新融资路径

2019年12月6日,深圳市第一单知识产权证券化产品“平安证券-高新投知识产权1号资产支持专项计划”在深圳证券交易所完成挂牌,首期产品发行规模1.24亿元。深圳知识产权证券化之路由此开启。

知识产权证券化,让一纸专利变成经济收益,让“沉睡着的”专利资产为科技企业“主动造血”。受益于该项目的科技企业深圳市优必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张钜说,知识产权证券化作为一种重要的金融创新,为广大科创企业提供了一条全新的融资路径。

“深圳的知识产权证券化是知识产权金融产品开发和质押融资模式的双重创新,对建设多层次金融市场、发展自主知识产权具有重要意义。”深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知识产权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局会同深圳市地方金融管理局、深圳证券交易所、深圳市高新投集团有限公司、深圳市担保集团有限公司等,在全国范围内创新提出以市属国有企业小贷公司等金融平台对科技创新型企业发放的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债权及附属担保权益为基础资产,由国有企业小贷公司作为原始权益人将上述基础资产转让给市属国有企业提供增信模式设立的资产支持专项计划,推动知识产权证券化产品发行。

开拓金融产品多元化实施路径

自2019年12月知识产权证券化“零”的突破以来,各方推动这一“深圳模式”不断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有效支持科技创新型企业发展。比如,发行全国首只版权证券化产品、发行全国首单战略性新兴产业知识产权资产证券化产品、发行首单民营科技中小企业专项知识产权ABN项目等。

2021年8月27日,西丽湖国际科教城-高新投知识产权资产支持专项计划正式发行,此后在深交所举行挂牌敲钟仪式。这是国内首单专项支持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企业的知识产权证券化项目,率先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插上“金融”的翅膀。

此次知识产权证券化产品为西丽湖国际科教城相关企业定制开发知识产权证券化产品,联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深圳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南方科技大学等多家高校,入池的10家企业均为西丽湖国际科教城高校院办企业或高校教职工持股企业,项目金额合计2000万元,企业实际融资成本低至2.98%/年,推动高校高价值知识产权在企业实现产业落地应用。

打通深港跨境资本融资渠道

2023年1月,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落地大湾区首个深港跨境“N+1”知识产权证券化项目,首创“境内+境外”的“N+1”知识产权综合融资新模式,通过“知识产权在岸质押+跨境反担保+资本项下外债流通”的融资手段,解决境内企业知识产权无法在境外质押、融资资金缺乏等问题。

该项目“N”指的是N家合作区科创企业,由深高新投将N家企业的知识产权经专业化评估和信用增进后转化为金融资产,在境内完成证券化募资并到深交所申请挂牌上市。“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平安证券-高新投知识产权资产支持专项计划”成功发行,8家境内重点科研企业融资达5800万元。该项目“1”是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科创企业舒糖科技在香港完成证券化募资,由工行深圳分行落实知识产权“在岸”收益权受让,并通过跨境反担保与工银亚洲建立跨境“知识产权”增信,为ADD inc(舒糖香港母公司)在香港获取融资提供信用支撑,最后由舒糖科技将所获融资在其专项外债额度内以外债形式入境,本次融资额度200万元,可依需分批使用。

“这次能成为以知识产权实现跨境融资的‘首吃螃蟹’企业,摘得享受深港两地金融资源的‘选择权’,真是太惊喜了。”舒糖科技首席执行官、香港创业者何耀威说,这将为公司高水平技术创新、快速开拓海内外市场和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编辑:刘晓宇]